提示:医院绩效如何考核成本,既符合医改政策,又可以实现“控费降本提质增效”,推动医院高质量发展。
在医疗行业的发展进程中,传统的医院绩效模式长期占据主导地位,然而,随着医改政策的不断推进以及医保支付方式的变革,传统模式的弊端日益凸显,从“多收多得、多做项目多得” 向 “成本管控” 的转变迫在眉睫。探讨如何设计绩效考核成本的“五大方法”。
在传统的按项目付费医保体系下,医院提供的医疗服务项目越多,收入也就越高。这就使得医院和医务人员为了追求更高的绩效,过度开展医疗服务项目,导致医疗资源的浪费和医疗费用的攀升。
在 DRG/DIP 预付费机制下,医保支付额度是固定的,医院需要在固定的费用内完成治疗。而传统绩效模式激励的 “多做项目”“多收多得” 行为,直接推高了成本,一旦实际成本超出医保支付的封顶线,医院就需要自行承担亏损。这不仅给医院带来了经济压力,也增加了医保基金的风险。传统绩效模式还容易诱导过度医疗,引发医保飞检、审计监察风险,严重影响了医疗行业的健康发展。
面对传统绩效模式的种种弊端,重构以成本管控为导向的绩效模式势在必行。这种新的绩效模式,需要彻底剥离绩效与收入的直接关联,将成本控制作为核心指标。医院绩效考核成本是指在实施绩效考核过程中所产生的各项费用支出,包括人力成本、时间成本、管理成本等。有效控制绩效考核成本,不仅能够提高医院的经济效益,还能够促进绩效考核工作的顺利开展,提升医院的整体管理水平。
全成本法是一种将医院所有成本,包括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均纳入核算范围的方法。在绩效考核中,通过全成本法可以全面、准确地反映各科室和医疗项目及病种的成本情况,为绩效考核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持。
全成本法用于绩效考核,也存在一些难点和焦点,如间接成本分摊标准难以统一,可能导致科室间成本核算不公,科室认同度不高,影响绩效考核的公平性和准确性。
医疗业务成本是直接影响医院运营效率的关键因素,涵盖药品、耗材、设备折旧等直接支出。精细化管理医疗业务成本,有助于精准定位成本消耗点,优化资源配置,提升医疗服务质量。通过建立科学的成本核算体系,结合病种成本分析,可更有效地指导临床决策,实现成本与效益的平衡,推动医院高质量发展。
直接成本法属于制造成本法,仅核算直接用于医疗服务的成本,简化了核算过程,提高了效率。但其局限性在于无法全面反映科室和项目及病种的实际成本,可能导致绩效考核结果失真。需结合实际情况,灵活调整直接成本法的应用范围,确保关键成本要素的准确计入。同时,引入成本效益分析,平衡成本控制与医疗服务质量,提升绩效考核的科学性和公正性。
变动成本法是指随医疗服务量变化的动态关系,有助于精准识别成本驱动因素,优化资源配置。但其对固定成本的处理较为简化,可能低估总体成本。需结合固定成本分析,构建全面成本管控体系,确保绩效考核既灵活又严谨,兼顾经济效益与服务质量。
药耗成本法主要聚焦药品和耗材支出,直接关联医疗服务成本,便于精准控制药耗成本,提升资源利用效率。通过细化药品和耗材使用标准,结合临床路径管理,有效降低不合理用药和耗材浪费,进一步优化医疗成本结构,助力医院实现成本与效益的双赢。
通过“五种成本核算”,衡量对医院整体效益的贡献度,综合评估各科室的经济效益和管理水平,激励科室优化成本控制,提升服务质量,最终实现医院整体运营效率的显著提高,推动医院可持续发展。按照结余贡献纳入绩效考核体系,科学衡量绩效,促进资源合理配置,提升医疗服务质量,助力医院高质量发展。
净结余贡献作为绩效考核的重要指标,能够更全面反映科室实际效益,促进资源合理配置。通过科学核算净结余,精准评估科室运营效率,激励科室优化成本控制,提升服务质量,最终实现医院整体效益最大化,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
净结余贡献=总医疗收入-总成本
净结余贡献率=净结余贡献/总收入×100%
通过这一指标,精准衡量各科室对医院整体效益的贡献度,科学评估其运营效率,合理分配资源,激励科室创新管理,持续提升医疗服务质量,确保医院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领先地位,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
则侧重于科室收益能力,反映其在医疗服务中的盈利水平。通过毛结余贡献分析,精准识别高收益科室,优化资源配置,提升整体盈利能力。
毛结余贡献=总医疗收入-总业务活动成本
毛结余贡献率=毛结余贡献/总医疗收入×100%
毛结余贡献率的提升,有助于医院精准定位盈利增长点,合理调整科室资源分配,激励科室提升服务效率,进一步优化成本结构,增强医院整体竞争力,确保在医疗市场中稳健发展,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赢。
直接结余贡献则直接反映科室运营的实际盈余,通过精确核算科室收入与支出差额,直观展现科室经济效益。
直接结余贡献=总医疗收入-科室直接成本
直接结余贡献率=直接结余贡献/总医疗收入×100%
此指标便于精准评估科室独立运营能力,促进资源高效利用,激励科室精细化管理,提升医疗服务水平,助力医院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协同增长。通过直接结余贡献的精细化管理,医院能够更有效地识别和解决运营中的瓶颈问题,优化资源配置,提升科室独立运营能力,确保医疗服务质量与经济效益同步提升,最终实现医院整体运营的高效与可持续发展。
边际结余贡献则关注科室边际效益,通过核算每增加一单位医疗服务所带来的额外收益,精准衡量科室增量收益能力,优化服务结构,提升资源利用效率。此指标有助于医院科学决策,合理调整服务项目,激励科室创新服务模式,确保在市场竞争中保持优势,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良性互动,推动医院持续健康发展。
边际结余贡献= 总医疗收入增量-总成本增量
边际结余贡献率=边际结余贡献/总医疗收入×100%
通过此指标,医院可精准把握科室增量效益,合理调整服务策略,优化资源配置,激励科室创新服务模式,确保在市场竞争中保持优势,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良性互动,推动医院持续健康发展。
收入含金量贡献则聚焦于收入质量,通过分析每单位收入所对应的实际盈利,精准评估科室收入的有效性,优化收入结构,提升盈利质量。此指标有助于医院识别高价值服务项目,合理调整服务策略,激励科室提升服务含金量,确保收入增长与盈利能力同步提升,实现医院经济效益的稳步增长。
收入含金量贡献=总医疗收入-药品耗材费用
收入含金量贡献率=收入含金量贡献/总医疗收入×100%
精准反映收入质量,助力医院优化服务策略,提升盈利能力,确保医疗服务的高效与可持续性,推动医院在高质量发展轨道上行稳致远,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助力“健康中国”战略目标的稳步推进。
总之,医院绩效考核成本,与财务成本核算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关键在于灵活应用,科学运用各项指标,结合实际情况动态调整,确保考核体系的合理性与有效性,激发科室积极性,提升医疗服务质量,实现医院运营的精细化管理与高效发展,助力医疗行业整体水平的提升。